Understanding and Exploiting Optimal Function Inlining

Understanding and Exploiting Optimal Function Inlining

本篇文章是 ASPLOS’2022Best Paper 之一,论文逻辑非常清晰,读起来非常轻松,个人认为是一篇非常好的论文示范。本篇文章主要的工作是系统研究了optimal inline*,并提出了一种达到 *optimal inline 的方式,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个 autotunner,进行内联优化。本文的测试非常详细,从 micro benchmark 到 real world applications 都有测试,并且测试结果都比较有指导意义。

image-20220321233039096

本文的作者如上图所示,主要是来自于 ETH 的研究者。首先声明,我对 inline optimization 并不了解,笔记中可能会有错误,不过这篇论文逻辑非常清晰,即使是我这样的小白,读来能够理解。

Introduction

Motivation

我们都知道 inline 可以给程序带来很多好处,比如减小函数调用的开销(参数传递,栈帧维护等),此外编译器可以对 inline 后的程序进行优化,诸如 dead code 都可以被优化掉,可能会带来性能上的提升或者减小代码的大小。当然,inline 后的程序也有可能会变大,比如函数 C 被 A 和 B 都调用了,inline 后就会有两份 C,在没有优化的情况下自然就变大了。

作者在 introduction 部分用一张图来表示 inline 能为我们带来的好处(只看本文的图表也能理解本文表达的意思和思想,这也是逻辑清楚的一个体现)

image-20220321234634686

要想利用好 inline 带来的好处,我们需要决定哪里该使用 inline,哪里不开使用。做这种决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,从 2000 年开始,就有学者们在研究 inline 的策略,提出了一些启发式的算法。这些启发式的算法很多也应用在了成熟的编译器上,比如 llvm 和 gcc。

但是一直以来,没有学者研究过 optimal inline 策略,当然这主要是由于 optimal inline 策略是一个 NPC 问题(NP-Complete Problem),没有多项式时间的解决方案。

给定一个程序,要想找到一个 optimal inline 策略,需要遍历该程序的所有函数调用在 inline和 no inline 之间组合的结果,解空间是2^n^

Problem Statement

  • 既然 optimal inline 策略是个 NPC 问题,对于它的研究是否还有价值和意义?
    • optimal inline 策略在实际应用中是否能够应用?
    • 现有的这些启发式 inline 策略和 optimal inline 策略的差距如何?
      (这个问题是我,并不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的,但是我认为文章解决的问题就是这样的问题)

Formulate the inlineing search space

Call Graph

学过编译的应该都知道 Call Graph 是什么,没学过的也很容易就能理解什么是 Call Graph。给定一个程序 P,假设 P 中有四个函数,分别为 A、B、C、D,假设 A 调用了 B,B 调用了 C,C 调用了 D。那么 P 的 Call Graph 就如下图所示

call-graph

Naive Search Space

给定一个程序 P 和 P 的 call graph G,如果 G 有 $|E_G|$ 条边,那么所有 inline 的可能性,也就是搜索空间有 $2^{|E_G|}$

naive 的方法在程序调用链比较小的时候还能奏效,但是程序的函数调用链一旦增加到50以上,几乎就是无法解决的。下图展示的是使用 naive 方法搜索 SPEC2017 的 inline 解空间,可以看到只有 camm4、lbm、mfc三个benchmark 是可以完整的搜素所有的解空间的。

image-20220322084139519

显然,直接无脑使用 naive 的方法是不可取的,我们能不能尽可能减小 inline 的搜索空间,来让更多的程序可以使用 optimal inline 的策略呢?

考虑下面这张图,虽然图中又条边,但是解空间实际上只有 $2^2 + 2^1 = 6$,因为左边和右边是独立的两个连通图,他们可以独立的进行 inline 优化,并不会互相影响优化效果。

image-20220322085756505

这个发现引出了本文的核心思想,对于独立的连通图,他们的优化彼此互不影响,作者们正是基于这个思想,大大减小了 optimal inline 的 search space

Recursively Partitioned Search Space

我们以一个图来解释什么是 Recursively Partitioned Search Space

image-20220322090617392

上图(a)的是一个程序的 call graph,对于 $k\rightarrow L$ ,如果我们选择 inline 那么就会变成 图(c)的情形,搜索空间就是 $2^4$;如果我们不 inline,那么就会变成图(b)的情况。注意,$K\rightarrow L$ 不 inline 的效果在 inline 搜索时和分成两个连通图是一样的,显然,$F\rightarrow G \rightarrow K$ 和 $L\rightarrow H \rightarrow I$ 之间的优化彼此独立。那么在情况(b)下,要找到 optimal inline 只需要找到 $F \rightarrow G \rightarrow K$ 的最优解和 $L \rightarrow H \rightarrow I$ 的最优解,就是情况(b)的最优解。因此对于情况(b)的搜索空间就是 $2^2 + 2^2 + 1$,其中 $2^2$ 每个子连通图的搜索空间,而 $+1$ 是整个程序在情况(b)下的解。

因此,图 (a) 所示的程序可以分成 图(b)和图(c)的情况,解空间的个数也就是 $2^4 + 2^2 + 2^2 + 1 = 25$,而如果使用 naive 的方法,解空间的个数是 $2^5 = 32$

上面的这种 partition 方法可以递归的在子树上进行,因此能大大缩减 inline 解空间的数量。

Analyze Optimal Inlining on SPEC2017

这种方法能否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呢?作者们在 SPEC2017 上进行了 optimal inline 的实验,并从实验结果发现了一些规律(这将会在下一节介绍)。

image-20220322110115022

上表展示的是在 SPEC2017 benchmark 上使用 naive search space 和 recursive partitioned search space 的解大小,显然 naive 的解空间无法用现用的资源计算出来,但是 recursive partitioned search space 就能够接受,最大也只有只有 $2^{20}$。

作者们还对比了 optimal inline 和 LLVM 启发式算法在 SPEC2017 上的优化效果,从下图可以看到,LLVM 的启发式算法在半数情况下能找到最优的 inline 策略,其他部分的优化效果比 optimal inline 略差,少部分 inline 后的目标文件大小增长比较大,最大的膨胀了 281%。

image-20220322110737509

此外,作者们还研究了 optimal inline 在 SPEC2017 的 call graph 上的 inline chain depth,结果如下图所示。

image-20220322111228593

可以看到,大部分的 inline chain 的深度只有 1,深度大于 4 的 inline chain 非常非常少。也就是说,在决定一个函数是否要 inline 的时候,大部分情况下只需要看这个函数 inline 和 no inline 哪一种情况优化效果好就可以了。

由此,本文作者又提出了一个基于局部 inline 的 autotuner,这个 autotuner 的工作流程非常简单:给定一个连通的 call graph,遍历这个 call graph 的每一条边,比较将这个边 inline 和 no inline 的编译优化效果,选择优化效果大。

上述算法只考虑深度为 1 的 inline chain,对于深度大于 1,比如深度为 2、3、4 的 inline chain,也是可以用同样的算法执行的,区别在于深度为 2 的 autotuner 的初始值是深度为 1 的 autotuner 结果。换一句话说,就是 autotuner 可以执行多个回合以期找到尽可能优的 inline 解。

Evaluation

本文的 evaluation 主要测试的是 autotuner,optimal inline 策略虽然在 benchmark 上可以执行,但是耗时比较久,并且在真实场景下应用也比较困难(search space 难以下降到可接受范围)。

在测试中,主要考虑一下三点:

  1. autotuner 和 LLVM 的启发式算法在 SPEC2017 上优化效果怎么样?
  2. 多回合的 autotuner 优化效果如何?
  3. autotuner 能否在真实场景里应用?

Autotuner V.S. LLVM’s heuristic inline strategy

autotuner 和 LLVM 启发式算法的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,可以看到,大部分 benchmark 上,autotuner 的优化效果优于 LLVM 启发式算法,也有部分 benchmark 上 autotuner 的优化效果不如 LLVM,当然,这个其实可以采取两种策略都进行测试,并选择较优的方案。

image-20220322113759949

autotuner 的初始化状态还可以设置为 LLVM 的优化结果,这样可以在 LLVM 的启发式算法之上进行 local tuning,当然测试结果也并不一定都好于其它初始状态(比如默认全部 no inline 的初始状态),比如下表的 benchmark 测试中,使用 clean state 就要优于使用 LLVM initialization。

image-20220322114835965

Multi-round autotuner

作者们还对 multi-round autotuner 进行了测试,因为在 optimal inline 测试下,还是存在部分 inline chain 的深度大于 1 的。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

image-20220322115624954

可以看到,大部分程序在多个 round 之后优化效果都有提升。

Real world applications

本文作者还在 LLVM 和 SQLite 上进行了 inline 优化测试。 在 LLVM 的测试上,一个 round 大约要运行 44 ~ 53 小时,不过优化效果也很明显,3 个回合后,二进制大小可以减少 15.21%。在 SQLite 上,每个 round 运行大概 90 分钟,优化后二进制大小是 LLVM 编译出来的二进制大小的 89.7%

评论